塞罕壩機械林場望海樓。記者 李建 攝
長城網承德7月4日訊(記者 李建)在塞罕壩百畝人工林海中,挺立著9座望火樓,住著18名瞭望員。他們肩負著整個林場112萬畝林地火情監測的重任,他們是塞罕壩百萬畝綠色的堅實守護者。
這里,森林大都多為針葉松,林下和路邊蒿草茂密,可燃物載量十分豐厚。加上氣候干燥,物干風大,一旦發生火災,極易造成“火燒連營”之勢,為京津地區阻沙源、涵水源的綠色長城,將會毀之一旦。正如林場黨委書記劉海瑩所說,一想到百萬畝松林的生命安全,他和同事們的心不由得緊繃起來。
水火無情,火情繃心。防火被視為關乎全場生存的生命線。瞭望員們要挑起火情監測的重擔,除了要有高度的責任感,還必需要戰勝寒冷、風沙、寂寞、孤獨對心理極限的挑戰。
塞罕壩以高原和山地為主,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.3攝氏度,年均氣溫零下1.3攝氏度。年均積雪7個月,年均無霜期64天,年均6級以上的大風日數47天。這里除了積雪就是風沙。氣候寒冷,交通閉塞,幾乎與世隔絕。環境的艱辛超出想象。可瞭望員們卻常年堅守在望火樓。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精神?
瞭望員劉軍回憶說:每年冬天,天橋梁望火樓好比一個邊防哨所,人跡罕至,幾乎與世隔絕。放眼望去,整個世界除了白白的雪,就是高高的樹。
這是一棟5層的小閣樓,單層面積不到10平米。窗戶被冰雪罩得嚴嚴實實。窗外支著太陽能板,只有在晴天才能看看電視,如果是陰天,只能干坐著,打破寂寞的是風沙的呼嘯和小動物路過的聲音。他們的工作就是每15分鐘用高倍望遠鏡瞭望一次,看看有沒有冒煙的地方,有沒有,都要記錄在本子上,再用固定電話報告一次情況。就這樣已經堅守了十多年。在他們看來,堅守就是奉獻。長期堅守下來,就是人生一曲奉獻的歌。
聽老職工講,劉軍過世的父親曾在望火樓堅守過8年,劉軍子承父業,劉軍夫婦也當了望火樓的瞭望員。記者采訪時,劉軍、齊淑艷夫婦正拿著望遠鏡,登上16米高的瞭望塔頂瞭望。他們干時間長了,都分得清什么是霧,什么是煙。劉軍告訴記者:要24小時不間斷瞭望,夏季防雷火,秋冬春季防人為火,發現火情要準確分辨方位,第一時間報告,草燃燒是白煙,樹燃燒是黑煙,霧起來發散沒‘根’,樹草燃燒有‘根’。就這樣,這對夫婦不舍不棄,無怨無悔,在嚴寒風沙和冰雪中,終年守候,年復一年。
由于整天在山上,兒子到了讀書年齡,只能在縣里上寄宿學校,寒暑假才能見上面。他們說,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。似乎他們全家都和防火有緣。如今,劉軍的兒子已經24歲,當上了林場的撲火隊隊員。
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頂子山望火樓,是塞罕壩的最高點。陳瑞軍、初景梅夫婦常年堅守在這里。由于遠離人群缺乏交流,兒子8歲了說話還不清楚。陳瑞軍、初景梅夫婦也曾想過,也曾心疼過孩子,但百萬畝林海的生存更重要。艱難困苦沒有動搖過他們堅守的信心。孟慶林、董建芹夫婦也已在望火樓10多年了。綠色的堅守,就是他們人生最大的志愿。這些執著的綠色瞭望者,常年堅守在望火樓,每年和親人團聚只有十幾天,各個節假日包括春節,都要在山上度過。
隨著現代林場建設的發展,林場不斷加強森林火災防控的信息化建設。全場設14個固定防火檢查站,6個臨時森林防火檢查站。安裝了林火視頻檢測系統一套,21個監控點。紅外探火雷達6臺,雷電預警監測系統一套。建立7支專業撲火隊伍和地面巡邏隊伍。形成了一個探火雷達、空中預警、高山瞭望地面巡邏的嚴密監測網絡。如今的望火樓也都安裝了先進的自動化瞭望設備和通信設備,但還是不能替代人工瞭望。還是要24小時不間斷觀察,不能有絲毫的松懈。
55年來,共有近20對夫妻守過望火樓,上百萬畝的塞罕壩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。隨著瞭望員生活質量不斷提高,配備了電視機、洗衣機、冰柜等現代化電器。但孤獨、寂寞一直與他們相伴。當小樹漸成大樹,青春逝去,白發上頭,他們已離不開那片“海”了,“望火樓”里的堅守,只為那片“海”。